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美港通证券-在线配资开户-可查配资实盘平台 > 美港通证券 >
素人写作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从《诗经》到汉魏乐府,来自民间的创作者以各种形式诉说胸中块垒。如今,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打破了文字发表的壁垒,越来越多的民间写作者被看到,被阅读。第一财经阅读周刊“素人写作”栏目,记录来自普通人的声音和他们的写作故事。以下是写作者范雨素的故事。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2017年4月,“正午故事”发表的文章《我是范雨素》刷爆朋友圈,取得400万阅读量,很多人都被这个新奇又像史诗般的开头吸引,时年44岁的育儿嫂范雨素一夜成名。
几十家记者和出版社一拥而上,疲于应对的她不得不关掉手机,藏在北京皮村的出租屋,对外却宣称“已躲到了附近深山的古庙”。不明就里的人,还进一步对“躲避”地点好奇,纷纷打听皮村附近哪里有古庙。
5年多后,范雨素的自传体小说《久别重逢》出版。小国槐哥哥、大枣树婶婶、大桑树爷爷、催生灵兽,小说里,陪伴她成长的“神怪”反复出现,看了才明白,哪怕到了阅尽沧桑和苦难的中年,范雨素随口胡诌的“古庙”,也指向童年深处的记忆。可以说,《久别重逢》是详细版的《我是范雨素》,个人和家族的时代沉浮、楚地民间传说、“北漂”艰辛岁月交织在一起,解释了打工的“笨人”,为何成为写作的“网红”。
出名了,收入还明显少了
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我是范雨素》发表后这几年,范雨素虽然在网上红了,却并没因此赚到钱。当时,有出版社了解到她已经写了《久别重逢》初稿,愿意趁热打铁尽快出版,为了表示诚意,还带着20万现金想签约。但范雨素对初稿不是很满意,拒绝了。有工友觉得她好傻,竟然错过这样一个“发财”良机。
范雨素只想把初稿再打磨打磨。像以前一样做24小时都没有自己空间的育儿嫂,肯定不行了,她改行干钟点工,给人做保洁,遛狗。上午干大概4小时活,下午自由安排。《久别重逢》写好后,没事就看书。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变化,一直住在皮村一间大约8平米的房子里,每个月房租500,没有热水器,没有燃气,连做饭都在屋外走廊,屋子里书多得让她发愁,又一本都舍不得扔。她看书很杂,喜欢看地方志,看物理方面的书研究量子力学,最近在看博尔赫斯的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
2017年刚出名时,范雨素在北京富豪云集的顺义别墅区做育儿嫂,每个月最少都是六七千元收入,虽然辛苦琐碎,但很稳定,带得最久的一个小孩,从几个月带到5岁。做钟点工活零散,收入也不固定。范雨素觉得自己笨,不是那种手脚麻利的阿姨,每次工价都要得不高,别人已经每小时收45元了,35元一小时的活她也接。加上小女儿还在上大学,每个月都过得紧巴巴。“钱少点,有些地方就不花了吧!”
其实,她也有赚钱的机会。不时有平台或媒体找她约稿,一个字一块钱,有的还一个字两块钱,算下来随便花半天时间写篇稿子,就抵得上辛辛苦苦干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活。但她没提笔,“要是闭着眼睛胡乱对付也行,看在钱的面子上乱写也行”,但就像当初在最红的时候拒绝掉那个20万的合约一样,她把约稿都推掉了。“有我内心的标准,只要过不了自己内心标准的文章,我一个字也不写。”
全中国都没有比我幸运的人
什么是符合范雨素自己“内心标准”的文章?其实很简单,就是她想提笔了。
2014年秋天,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文学博士张慧瑜开始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范雨素租房所在的皮村,每周为皮村文学小组的工友开设文学课,主要讲文学理论。张慧瑜还发动自己的资源,让更多学者和媒体人去做皮村志愿者,为工友们上课。这些课生动而不高高在上,范雨素去听了好多次,获益很多。一天,张慧瑜叫大家都交一篇作文,从没提过笔的她也交了一篇。“张老师上课很辛苦,人和人之间都是互相的,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她写出来的就是《久别重逢》的初稿。
《久别重逢》的灵光乍现,则始于再往前两年。无聊看电视时,看到有小品讽刺当红穿越剧胡编乱造,把孩子们都误导了。“这种写法很好写啊,我也会——项羽来到了当代,就和我舅舅一样是个大力气农民了。”在此基础上,她又增加了很多人物,设想《久别重逢》中的乡亲们在前世是帝王将相,今生却是草芥小民,“他们都是一个灵魂”。
听张慧瑜课时,范雨素还在海淀的打工小学当老师。学校生源不稳定,老师的工资很低,继续干下去都没法吃饭。初稿写好她就没上课了,转而去市中心做育儿嫂。
母亲打来电话。母亲年轻时非常能干,14岁就做村官,在村里很有威望。但她在帮助村民维护拆迁利益时,却被拽伤了胳膊。电话里,80多岁的母亲又痛又难受,抱怨了很多生活的苦,范雨素听了很愧疚,心想要是自己有钱,母亲在农村日子就能好过点。
恰好这时,界面新闻“正午”栏目的媒体人淡豹向范雨素约稿,她就以母亲的一生写下一篇文章。淡豹看了觉得很好,让她再加点自己的人生,就有了后来大火的《我是范雨素》。
与被装订得“不忍卒读”的人生相比,范雨素觉得自己的成名之路非常顺畅,“全中国都没有比我幸运的人”,她说,可能这也是经历的苦难太多,老天给自己的馈赠。
“一生只打算出版一部”的小说
1973年,范雨素出生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家里穷,但童年是和当时文艺青年“齐步走”的,父亲是乡村知识分子,堂伯伯和舅舅家有好多书。她8岁能看懂竖版繁体字的《西游记》,12岁之前看了《鲁滨逊漂流记》《神秘岛》《孤星血泪》《雾都孤儿》《在人间》等名著,还痴迷于《收获》杂志上的知青文学。
范雨素受知青文学影响太深,12岁时“膨胀得要炸裂了”,一个人只身南下,像知青一样逃票去海南岛流浪。三个月后,她觉得流浪生活没意思,又回到家里。结果家族的人觉得她的离家出走“相当于古典小说的私奔罪”,太丢人,于是没法上学了。
12岁的范雨素做起邻村民办老师,如果好好干可以转正。结果她内心又不安分起来,不甘生活枯燥平凡,20岁时去了北京。比起在农村年复一年的重复,“北漂”生活则是“面目狰狞”。在饭馆做服务员,“很笨”的她愣是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跌跌撞撞两年后,她对未来失去信心,草草找个东北人嫁了。忍受了几年男人的酗酒、家暴,她终于离开,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艰难生存。一晃,范雨素在北京就待了20多年,虽然居无定所,但她已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不知不觉间,说话自然也带起了儿化音。
2.大盘企稳反转阶段的个股的选股的信号数量可坑会有点多,没有再做进一步的限制因为反复测试后发现都会过滤掉一部分非常优秀的个股,所以需要自己去筛选一下,选股后需要过滤一下涨幅将涨幅偏大的个股过滤掉,选择根正苗红的且交投活跃也即有量的个股,长期横盘的直接删掉,买入后以不破新低作为最佳持股条件,有获利就要止盈一部分,留一部分时间换空间,若跌破第一部分止盈点则全部清仓。
“我经历的苦难比别人都多。”范雨素至今提到两个孩子,尤其是大女儿,都非常愧疚。当时为了生存,她选择做收入相对较高的育儿嫂,狠狠心留下两个女儿独自生活在皮村,大女儿到了读小学的年龄都不敢送她去学校,否则小女儿没人看管。育儿嫂是做六休一,每周末回皮村,范雨素就给孩子们准备好下一周的食物和生活用品。
她在《我是范雨素》和《久别重逢》里都写过,曾在一个上了胡润富豪排行榜的富豪家带三个月大的女婴,半夜给婴儿冲奶粉时,自然想起自己的孩子。“想起两个女儿晚上没有妈妈陪,她们会做噩梦吗?会哭吗?想着想着,潸然泪下。”“有时候,我望着我照顾的婴儿的脸,这些小小的婴儿,由不快乐的人照顾,他们长大以后会快乐吗?”
范雨素曾说,《久别重逢》是一部科幻小说,或者“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但张慧瑜认为,它显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科幻,故事性也不强,而更像中国古典小说,以人物为核心,一个人物连着另一个人物,一个地方连着另一个地方,用散点、蔓延的方式把很多人与事串起来。但不管怎样,《久别重逢》是她“一生只打算出版一部”的小说,“我写的是我家族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平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小说”。
“人要有钱,有钱才能吃饭,你写的小说有什么用?”不久前,范雨素与一位看过她小说的工友聊天,对方也是文学爱好者。他们聊起素人作家杨本芬的《秋园》和饶平如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这两本书的销量都很好。互联网上的记忆太短暂了,《久别重逢》时隔这么久才出版,究竟能否再次受到读者肯定,范雨素也很忐忑。无论如何,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看,我付出了时间和钱的代价,换到了这一本儿书,就像我在《我写故我在》里写的,只有最古老的文字,才能耐得住时间的腐蚀。”
《久别重逢》
范雨素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3年1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彭晓玲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
“到现在,我服务的白血病患儿有300多名了,把阿亮放在第一个来写,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阿亮的母亲,我太想写这个人,太想记下这个人了。她在提示我们,不要忽略、忘记底层人的苦。”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昨天 08:15
魏斯盖特说:“你应该试图在隔离期为人们提供有意义的事来做。不一定要是快乐的,只要是丰富心灵的经验就好。”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4-30 12:24
公共卫生专家不用通过旅行禁令和封锁等钝器,仅须通过对正常的时空结构进行切割手术,就能迅速地阻止新传染病,并把对全球经济的干扰降到最低?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4-30 11:53
世界正在逐渐意识到,数据不仅有价值,而且具有影响力,甚至可以产生前所未有的决定性影响。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5-02 10:33
昌铜匠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哪里可以做股票配资,可还是不断地有人拎着旧锅、坏茶壶来我摆摊的岔路口打听他的去向:“三三,原来那个换锅底的人到哪里去了?”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5-02 10:22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